整治基层“微腐败”的几个着力点

时间:2018-04-27 信息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打印】【关闭

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“加大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力度”。从近年来查处的案例看,基层党员干部滥用权力导致的“微腐败”问题占比较高,其危害不容小觑。因此,必须大力整治基层“微腐败”,净化农村基层政治生态、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,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
  压实“两个责任”,传导管党治党压力 

  有权就有责,权责要对等。基层是权力的“神经末梢”,但绝不是管党治党的盲区、死角,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压力层层传导,责任落地生根。一是探索构建多层级、全方位、立体式责任监管体系。把治理基层“微腐败”纳入落实“两个责任”职责清单,一级一级签订责任状,一层一层传导压力。二是各级党委(党组)书记、部门一把手要主动担责尽责。整治“微腐败”要亲自部署、亲自协调、亲自督办;纪委尤其乡镇纪委必须牢牢扛起监督责任,以零容忍态度把渗透和潜伏在民生等领域的腐败“病毒”一个一个找出来清除掉。三是坚持问责追责不含糊。对发生“微腐败”问题的地区,既要从严追究当事人责任,也要追究相关领导责任,还要问责监督不力的纪检监察机关,以强有力的问责倒逼对“微权力”的监督管理,把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提出的“推动管党治党责任全面覆盖、层层传导”落到实处。

  强化监督检查,重心下移力量下沉 

  农村基层是打击治理“微腐败”主战场,歼灭“蝇贪蚁腐”必须重心下移、力量下沉。一是发挥巡察监督和派驻监督作用。要坚持问题导向,以“六项纪律”为尺子,将利剑震慑范围延伸到村一级;要紧盯精准扶贫、惠农补贴发放等领域,灵活运用监督执纪“四种形态”,抓早抓小。二是把县(区)和乡镇纪委作为治理“微腐败”主力军。经常开展涉及民生专项治理,强化对民生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,从根子上压缩腐败生存空间。三是把惩治基层腐败同扫黑除恶结合起来。一个地方出现涉黑恶势力,往往伴有“保护伞”存在,要深挖细查,看一看背后是否有党员干部放纵包庇,查一查是否存在利益输送。四是重点问题上提一级处理。发现基层重大违纪违法线索,必须及时、准确报告上级纪委,防止压案不报、瞒案不查,有效解决基层圈子小、熟人多、拉不开情面监督执纪的弊端,杜绝办人情案、关系案。

  突出整治重点,精准护航脱贫攻坚 

  整治“微腐败”要突出重点,不能搞“眉毛胡子一把抓”,要以扶贫领域高压反腐为切入点,以点带面精准执纪。一是扶贫领域监督执纪要见村见户、见人见事。所涉及的每一个贫困村要走到、每一户贫困户要见到;落实扶贫政策的每一家扶贫单位要问到、各级各项扶贫资金和项目要核到,确保全面奔小康路上一个不掉队。二是瞄准靶心、精准发力。紧盯材料真伪、资金账目、办理程序、人员责任“四个要素”,通过听、查、看、问、访掌握准确数据,摸清真实情况。重点查处贪污挪用、截留私分、优亲厚友、虚报冒领等侵害群众利益问题,确保扶贫资金一分一毫落实到位。三是层层督办、层层压责。将线索督办作为体现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成效重要环节,每办完一件,核查结果、处理意见要及时报上级纪委备案。要对问题线索督办工作实行销号管理,确保省市县纪委督办的问题线索件件有着落、事事有回音。

  扎紧制度笼子,推进权力阳光运行 

  彻底肃清“微腐败”必须深化标本兼治,坚持思想引导和制度约束同向发力,推进整治“微腐败”长效化、制度化。一是强化纪律规矩意识。个别农村基层干部存在“小贪不算啥”的错误认识,要扭住认识误区强化教育,通过深入剖析发生在扶贫资金、“三资”管理等领域的“微腐败”典型案例,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,让基层干部引为镜鉴,知敬畏、存戒惧、守底线。二是加强协作联动、拓宽线索来源。注重从网络问政、市长热线等平台收集信息,积极挖掘“微腐败”问题线索。加强与检察、公安、信访、财政、农业、审计等部门的协作,变单兵作战为兵团作战,对“微腐败”形成围追堵截之势,凝聚监督合力。三是扎紧织密制度笼子。推行基层“微权力”清单运行监督制度,开列权责清单,实行上栏公示、上网公布,详细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及环节,让群众看得见、看得全、看得懂,发挥群众监督作用,使基层权力阳光运行。